语言:中文 | English | España

联系我们

电话:0596-6666168

手机:13960066168

客服Q Q:3081569471

微信:fudafruit

地址: 漳州市北高速出口500米海峡农博汇 64-74号店面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详情

那些水果由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?

作者:佚名 | 新闻来源:转载 | 添加时间:2017年09月18日

都说秋色最美,古丝绸之路的秋天尤美!“一带一路,昂扬在途”寻访之旅刚一进入甘肃境内,我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份美:从天水麦积山的核桃到哈密的瓜,再到吐鲁番的葡萄……处处瓜果飘香。殊不知,很多水果如葡萄、石榴、苹果、核桃、无花果、扁桃、阿月浑子、油橄榄以及榅桲等,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从西亚、中亚以及新疆、甘肃一带传入中原内地的,其中葡萄、石榴、苹果被视为古丝绸之路上的“三大名果”。

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

司马迁《史记》:“汉使取其实来,于是天子始种苜蓿﹑蒲陶肥饶地”

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,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……”一听到这歌声,马上就会让人想到新疆的吐鲁番,那个盛产葡萄的葡萄沟。其实,吐鲁番原来并没有葡萄,葡萄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的。

有关葡萄这种水果的功效、食用价值及生长环境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写作“蒲陶”,列为“果菜部上品”第一条:“蒲陶,味甘平。主治筋骨湿痹,益气倍力强志,令人肥健,耐饥忍风寒。久食轻身不老延年。可作酒。生山谷。”

除了“蒲陶”,还写作“蒲桃”,中医称其为“草龙珠”,另有“月支藤”、“赐紫樱桃”等称呼。葡萄虽然如今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,原生地却是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带,植物学上称为“欧洲葡萄”。最初传至埃及,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已在今埃及、叙利亚、伊朗、伊拉克、南高加索以及中亚细亚等地栽植。

考古发现,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四世(公元前1397年至前1387年)墓室壁画中已有葡萄丰收、努比亚奴隶采摘葡萄和酿酒的景象;在今伊朗境内的尼尼微古城遗址上还曾出土过一块制作于公元前645年的“亚述王园中饮宴”的石板,上面的浮雕中也有葡萄。
中国最早栽植葡萄始于汉武帝时期,由出使西域、率先开拓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新疆的葡萄应该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引入了,再由新疆传到甘肃、陕西,及至全中国。西汉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曾明确记载,葡萄是从中亚古国“大宛国”引入的。《大宛列传》中有这样的说法:“宛左右以蒲陶为酒……马嗜苜蓿。汉使取其实来,于是天子始种苜蓿﹑蒲陶肥饶地。”当时,汉朝后庭的离宫别苑旁边“尽种蒲陶、苜蓿,极望。”

在西亚的亚述语中,葡萄叫Karanu,意为“生命饮料之树”。中国人为什么把这种水果称为“葡萄”?有一种观点称是从大宛语葡萄Bû-daw音译而来,也有学者认为是从古希腊语音译而来。

葡萄还被古人视为送礼“珍果”,唐代诗人刘禹锡《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》诗称:“珍果出西域,移根到北方。昔年随汉使,今日寄梁王。上相芳缄至,行台绮席张。鱼鳞含宿润,马乳带残霜……”

在引进葡萄的同时,酿葡萄酒之法也传了过来。唐朝时葡萄酒已成为迎来送往的普通饮品,诗人王翰曾在《凉州词》中写道: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”

石榴得名缘于原产地“安石国”

陆机《与弟云书》:“汉张骞使西域,得涂林,安石榴也”

“石榴酒,葡萄浆。兰桂芳,茱萸香……”从唐代乔知之的《倡女行》唱词来看,石榴与葡萄一样,也是唐朝人眼里的名果,但“石榴”一词的出现要晚一些,是唐朝人最先叫出来的。据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:“石榴一名丹若,甜者谓之天浆……大食勿斯离进贡之石榴,大者重达五六斤。”另有:“酆都稻名重思,其米如石榴子,粒稍大,味如菱。”此前,古人多称“石榴”为“安石榴”。到明朝时,石榴的叫法更多,明王象晋《群芳谱》称:“石榴,一名若榴,一名丹若,一名金罂,一名金庞,一名天浆。”

中国栽培石榴的历史和葡萄一样,大约也已经有2000多年,但石榴原产波斯,今西亚伊朗、伊拉克、阿富汗及中亚一带都盛产石榴,称为“忘忧果”。伊朗在史前已栽培石榴;伊拉克也不晚,在其境内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皇冠上便有精美的石榴图案。

石榴是如何传入中国的?也是通过古丝绸之路。西晋陆机《与弟云书》称:“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,得涂林,安石榴也。”西晋北魏贾思勰编农书《齐民要术》时便引用了陆机这一说法。另外,《初学记》“石榴”条引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所记称:“汉张骞使西域,得涂林——安石榴种以归。”

“涂林”,是石榴别称,有人认为是地名tourla的音译,也有人称是葡萄梵语Darin的音译。“安石”,一种观点据《北史》认为,是位于今哈萨别克斯坦境内的“安国”和“石国”合称,此地产石榴;另一种观点则称,安石就是“安石国”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“安息”,即今伊朗,《群芳谱》即持此观点:“本出涂林安石国,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,故名安石榴。”

石榴传入中国的路径是从中亚一带初传至今新疆,西汉时传入陕西,再传布中国各地。也有学者认为,石榴由伊朗先传至印度,由印度传入中国西藏,然后再传至中国西北地区和全国,又传日本。

石榴引入中国后颇受青睐,很快成为名贵果品。西晋潘岳《安石榴赋》称:“榴者,天下之奇树,九州之名果。”西汉皇家上林苑种植的各种奇珍异果中便有石榴,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初修上林苑,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……安石榴楟十株。”唐代诗人李商隐《茂陵》诗亦称:“汉家天马出蒲梢,苜蓿榴花遍城郊。”

古丝绸之路在引入各种水果的同时,也带来了其风俗文化。在伊斯兰教经典《古兰经》中, 石榴与同样通过丝绸之路引入的无花果、橄榄一道被称为“天堂圣果”。中亚有一种风俗,新娘出嫁时要从娘家携带一个石榴,在婚礼后把石榴砸在地上,然后数从里面蹦出来多少石榴籽,来占卜婚后能生育多少儿女,中国婚俗中的“石榴多子”吉祥文化即是中亚石榴文化的流变。

苹果称"频婆"的叫法源自伊朗语

王象晋《群芳谱》:“蘋果,出北地,燕赵者尤佳,接用林檎体”

在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地的水果中,栽植最为广泛、且成为大众消费水果主力品种的当属苹果。苹果到底是中国西部(西域)原产还是由中亚传入中国西部一直存在争议,但在明朝之前还没有“苹果”这一叫法则是不争的事实。

明朝最早将“苹果”写作“蘋果”。明王象晋《群芳谱》记载:“蘋果,出北地,燕赵者尤佳,接用林檎体。树身耸直,叶青似林檎而大。果如梨而圆滑,生青,熟则半红半白,或全红,光洁可爱玩,香闻数步,味甘松。未熟者食如棉絮,过熟又沙烂不堪食,惟八九分熟者最美。”这里所记述的“蘋果”就是苹果。在“蘋果”称呼未出现前,苹果被称为“柰(nài)”,与卓文君私奔的西汉文人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称:“亭柰厚朴,梬枣杨梅,樱桃蒲陶。”其中的“亭柰”,分别指野生梨和苹果这两种水果。

早期中原并不产苹果,晋郭义恭《广志》记载:“柰,有白、赤、青三种,张掖有白柰,酒泉有赤柰,西方例多柰,家以为脯,数十百斛蓄积,如收藏枣栗……谓之‘频婆粮’。”唐段式成《酉阳杂俎》亦称:“……白柰,出凉州(今甘肃武威)野猪泽,大如兔头。”

柰在汉代已有栽植。从《广志》所记来看,汉晋时张掖、酒泉这些河西地区不仅栽植苹果,而且已有苹果深加工,古人称苹果制品为“频婆粮”。但值得关注的是,柰在引入中原后,栽植技术也有了新突破,出现了用林檎木嫁接的技术。

“频婆”,则是苹果的又一古名称,《群芳谱》称:“柰,一名频婆,与林檎一类而二种,江南虽有,西土最丰。”既然已有“柰”,古人为什么还要称之为“频婆”?有学者考证,“频婆”二字是从伊朗语sab sêf音译而来。这一观点如果成立,更证明苹果与葡萄、石榴一样,也应是西汉时从中亚,经古丝绸之路传入的。明朝人嘴里的“蘋果”应该是音译“频婆”的讹称,或是“频婆果”的简称。到清朝时,“频果”的叫法已相当广泛,清代吴其濬在《植物名实图考·长编》中称:“柰,即频果……林檎即沙果。”至于现在写作“苹果”,则是简化而来。

需要说明的是,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与本文所说的柰,即频婆是有区别的,频婆是一种绵苹果。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也非中国原产,是近代从欧美及日本等国引进,可以说是“新丝绸之路”的交流成果。